5月份韓國造船商簽訂的訂單超過其他任何人,克服了來自中國競爭對手的激烈競爭,而日本企業則落后于后者。
根據英國市場追蹤者克拉克森研究公司(Clarksons Research)周二公布的數據,上個月,全球造船訂單達到35艘,即100萬噸的補償總噸位(CGT)。 韓國贏得訂單,建造15艘船舶,即55萬噸CGT,占本月新簽訂單的55%,而中國隨后有13艘船舶或25萬噸CGT。 德國造船商簽署訂單建造兩艘船,即9萬CGT,而日本公司5月份完全沒有訂單。
CGT的計算方法是將船舶的噸位乘以根據船舶的類型和尺寸確定的系數。 它表明了構建它需要做多少工作。
雖然中國在比較訂單數量方面似乎落后于韓國,但CGT存在更大的差異。 這表明韓國造船商贏得訂單較高的增值型船舶的建造更加復雜。
例如,大宇造船和海洋工程公司專門生產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和非常大的原油運輸船,這些運輸船比中國公司大量生產的散貨船或小型集裝箱船更難生產。
DSME的專業知識幫助其訂購了一艘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和兩艘價值3.7億美元的超大型原油運輸船,期間在上周舉辦的名為Posidonia 2018 Posidonia 2018展會的國際航運展覽會上。
今年迄今為止,韓國企業在訂單總量中名列前茅。
韓國造船商從1月份到5月份贏得了價值410萬CGT的訂單,而中國落后于359萬CGT和日本,共計113萬CGT。
在積壓方面,中國的CGT數量最多,達到2822萬。 韓國的積壓量達1696萬CGT,日本則有1454萬CGT。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明碩股份重大件國際物流領航者!